工学 >>> 化学工程 >>> 化学工程基础学科 >>> 颗粒学 >>>
搜索结果: 16-30 共查到知识要闻 颗粒学相关记录67条 . 查询时间(0.879 秒)
渐近巨星支(Asymptotic Giant Branch, AGB)恒星的星周包层(Circumstellar Envelope,CSE)中含有大量气体分子(已探测到105个),约占星际空间发现的所有分子(超300个)的三分之一。研究星周包层中分子的物理以及化学特征对研究恒星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气体和尘埃是星周包层的重要组成部分,二碳化硅(SiC2)分子是富碳AGB星周尘埃颗粒的主要成分之一。Si...
污染源清单是空气质量数值预报最为重要的输入数据之一,是影响预报准确率的关键因子。传统自下而上源清单由于需要收集的信息量巨大、制作成本高,难以快速更新,往往需要1年以上才能更新一次,其不确定性在我国大气污染源排放快速变化情形下会显著增大,给空气质量预报也引入了较大的不确定性。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刘思金研究组与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方敏等合作,在细颗粒物改变流感病毒感染特征的研究中取得新进展。近期,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上,并被《自然》(Nature)作为研究亮点(Research Highlight)报道。
微纳尺度颗粒在物理场梯度作用下进行泳动是微流控中实现颗粒输运和操控的重要手段。基于温度梯度进行热泳是个经典的问题,但颗粒界面附近温度梯度的产生往往还同时伴随浓度和电场梯度,使得热泳机理和规律研究存在严重挑战。微纳颗粒热泳速度uT与温度梯度成正比,即uT=-DT▽T,其中热泳迁移率DT是决定颗粒对温度梯度响应及运动快慢的重要参数。以往研究中更多采用Soret系数ST(ST=DT/D,D为颗粒的扩散系...
呼吸道黏液层是抵御污染物或病原体侵入的天然防线。然而,黏液层也对呼吸道药物及吸入式疫苗的高效输送造成障碍,同时,黏液微环境在不同生理和病理条件下的变化也对药物递送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探究纳米颗粒表面性质和黏液微环境依赖的穿黏机制,设计具有黏液穿透能力的纳米载体颗粒,实现活性成分的高效靶向递送和运输对吸入式疫苗及药物载体的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自LB薄膜技术发明以来,流体界面组装技术被认为是制备高精度长程有序薄膜的有效方法,并具有应用于图案化先进集成器件制造的潜力。如何快速产生流体界面抑制体相竞争组装,并强化流体限域作用抑制界面处无序运动,是图案化流体界面组装中的关键问题。另一方面,以Janus纳米颗粒(JNPs)为代表的高分子-胶体杂化材料具有丰富的形状/功能可编程性,在制备新型光电器件上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然而,形态不对称性所带来的熵...
为提高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高镍三元正极材料(如LiNi0.8Mn0.1Co0.1O2, NMC811)由于其理论比容量高(>250 mAh/g)和低钴含量的成本优势而受到广泛关注。然而,商业上的高镍材料多表现为颗粒团聚的球状二次颗粒形貌,在深度充放电过程中,由晶格畸变产生的应力将导致多晶NMC正极颗粒内部形成微裂纹,进而造成二次团聚颗粒结构的破碎、坍塌等问题,这会损害颗粒间界面电化学接触,造成活...
获取纳米颗粒定量化形貌信息,是科学家探讨纳米颗粒材料性能的重要科研途径,对于推动纳米颗粒材料创新颇为重要。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是表征纳米颗粒材料形貌的重要工具。然而,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产生的图像会因较大的背景干扰和庞大的纳米颗粒数量,使获取纳米颗粒材料形貌信息变得困难。如何在海量而复杂的图像中实时准确地自动获取纳米颗粒定量化形貌信息成为挑战。
颗粒的形貌特征是影响岩土颗粒材料力学特性的重要因素。随着近年来观测手段的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成熟,数值模拟方法为科学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如何在数值模拟软件中重构出复杂且满足形貌特征的虚拟颗粒成为研究面临的首要问题。
青藏高原位于中国第一级阶梯,平均海拔高度在4000米以上,对全球变化具有敏感响应。该区域湖泊数量多、分布广、所占面积大,是亚洲水塔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青藏高原湖泊面积、水位与水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由于降雨增加、冰川冻土融化。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湖泊面积扩张在青藏高原区域表现较为显著。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青藏高原的湖泊水质可能会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传统的水质监测方法主要是通...
2022年6月10日下午,受重庆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冉景煜教授的邀请,哈尔滨工业大学何玉荣教授在线上作题为“颗粒流体系统中的介尺度科学问题探索”的学术讲座,此次讲座在线上和线下(重庆大学A区第八教学楼108教室A8108)同步进行。除本校师生外,还有来自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水利水电大学等高校的老师及同学在线上参加此次讲座,总人数超过100人。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部周丛照教授和陈宇星教授课题组,利用单颗粒冷冻电镜技术解析了人类磷脂翻转酶ATP8B1-CDC50及其与生理底物磷脂酰丝氨酸复合物的三维结构,并借助一系列生化实验阐明了ATP8B1的底物特异性及其活性调控的分子机制。相关研究成果以“Structural insights into the activation of autoinhibited human lipid ...
2022年来我国华北地区频繁发生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O3)浓度“双高”的污染过程,对PM2.5和O3污染协同控制带来了严峻挑战。高PM2.5浓度条件下出现高浓度O3被认为与气态亚硝酸(HONO)有关,但“双高”污染过程中引起O3增升的HONO关键潜在来源迄今还不清楚。为解决该问题,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葛茂发研究员课题组联合北京化工大学刘永春教授课题组及芬兰赫尔辛基大学Markku Kul...
新粒子生成(NPF)是大气颗粒物的重要来源之一,对区域和全球气候、空气质量和人类健康有重大影响。新粒子生成事件在全球范围内不同背景下被普遍观测到,不同大气背景下颗粒物的粒径分布特征、NPF事件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存在较大差异。虽然世界各地对新粒子生成事件和这些特征的研究很多,但对东南沿海城市的研究却很少,特别是在城市大气中存在轻污染的情况下。中科院城市环境所陈进生研究团队依托位于沿海城市厦门的大气环境...
大气颗粒物中汞的同位素组成是排放源和大气过程综合作用的结果。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陈进生研究组通过比较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工业区(宁波市北仑区)和高山(大梅山)大气PM2.5样品,以及靠近工业区的表层海水样品中的汞同位素组成,揭示了人为排放源和大气过程对汞同位素组成特征的影响。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