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核科学技术 >>> 核聚变工程技术 >>> 磁约束聚变技术 惯性约束聚变技术 聚变堆工程 聚变裂变混合堆工程 核聚变工程技术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76-90 共查到知识要闻 核聚变工程技术相关记录164条 . 查询时间(1.555 秒)
当地时间2020年5月28日,在法国南部卡达拉舍,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重达1250吨的杜瓦底座平稳落位于托卡马克装置基坑内临时支撑上,杜瓦底座吊装工作圆满完成,拉开了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主设备安装的序幕。这是中核集团牵头的中法联合体在疫情严峻时期“逆行”法国,“核”力取得的重要阶段性成果,其起吊重量和安装精度都打破了中国核能行业大件设备吊装的记录。此次吊装工作得到ITER组织的...
万宝年研究员团队首次在EAST装置上发现高密度梯度有助于增强高极向比压下的Shafranov致稳效应,进一步改善等离子体能量约束、提高自举电流份额。该工作在EAST实验中通过多种加热方式的组合(每种组合下实现相同的极向比压固化了旋转和Shafranov位移对湍流的致稳效应),突显了密度梯度在等离子体约束改善中的作用,揭示了高极向比压下进一步降低湍流输运、提高约束的机理。实验在可实现的密度梯度变化范...
基于射频负离子束源的中性束注入系统是未来聚变堆的重要子系统,作为一种更加高效的加热方式,对实现聚变堆点火和燃烧等离子体控制具有重要意义。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项目将研发基于射频负离子束源的中性束注入系统列为必须发展的技术和必须实现的突破。射频负离子束源是其中最关键的核心设备,具有射频馈入稳定性要求高、束引出面积大、连续运行时间长、负离子产生难且易损失的典型特征,研发射频负离子束源整套技术是...
最近有条新闻刷爆了朋友圈,“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重大工程安装启动仪式7月28日在法国该组织总部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致贺信。”
2020年7月28日,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重大工程安装启动仪式在法国ITER总部举行。长期以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在ITER计划中发挥重要作用。
近日, “核大数据环境下基于小批量处理卷积神经网络故障诊断方法”成果发表在能源领域国际权威期刊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ergy Research上,展示了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在反应堆故障诊断方法研究取得的新进展。
可控核聚变装置俗称“人造太阳”,是照亮人类未来的终极能源梦想。近日,我国传来好消息:由中核集团牵头的中法联合体为“人造太阳”核心设备安装工作全面开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这是中国向核能高端市场迈出的实质性步伐,将为我国深度参与聚变国际合作、自主设计建造未来中国聚变堆奠定坚实基础。
据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5月5日报道,我国对磁约束聚变领域的原创性贡献——超声分子束注入(SMBI)加料技术取得新进展,核西物院科研团队首次对SMBI注入的超声过程和束流特性开展了研究,该进展为提升SMBI注入器性能,研制磁约束聚变装置先进加料技术提供了支撑。
近期,国际学术期刊《Nature Physics》(《自然•物理》)发表了北京大学应用物理与技术研究中心(CAPT)激光等离子体相互作用教研室与中物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LFRC)、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IAPCM)、国防科技大学、深圳技术大学和上海光机所联合室等单位在间接驱动高增益激光聚变快点火领域的合作研究成果(题为“Enhanced energy coupling for ...
当地时间4月21日,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组织在法国举办杜瓦底座移交仪式。至此,由中核集团牵头的中法联合体克服了重重困难,按期开展杜瓦底座接收及吊装准备工作,为“人造太阳”核心设备后续安装工作全面开展创造有利条件,也为全球核能在疫情挑战下“逆行”发展增加了信心。这是中国向核能高端市场迈出的实质性步伐,将为我国深度参与聚变国际合作、自主设计建造未来中国聚变堆奠定坚实基础。
2020年4月20日,河北宏润核装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宏润核装)承担的国家第四代核电一回路核主管道项目完成制造并顺利起运。
中国自主设计的核聚变实验装置、被称为“人造太阳”的东方超环日前取得重大突破,在1亿度超高温度下运行了近10秒。核聚变被视为人类解决能源问题的终极方案,现在的问题就是核聚变技术还不够成熟,因为引发核聚变需要超高温度,如何制造、控制这个温度是个问题,一种解决方式就是超导托卡马克,利用磁约束控制等离子体发热实现超高温。
记者2020年从西交利物浦大学了解到,该校与英国利物浦大学合作,在可控核聚变领域取得突破,研究出一种可有效获取高纯度氘的材料。相关成果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发表。据西交利物浦大学化学系丁理峰博士介绍,可控核聚变是一种绿色能源,但如何找到稳定的可控核聚变燃料,仍是一个有挑战性的课题。
万物生长靠太阳。今天支撑人类社会运转的几乎一切能源,从煤、石油、天然气,到风能、生物能,其本质都是太阳能,而太阳上的能量来自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就像儿歌中所唱的,“我有一个美丽的愿望,长大以后能播种太阳”,长久以来,人类一直希望通过可控核聚变反应,来创造出“人造太阳”,从而获得源源不绝的能源,大幅改善人们的生活。
2019年8月18-20日,核反应堆系统设计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019年度学术年会在四川成都举行。来自全国多家科研院所、高校和相关企业的近300名专家、师生出席。我院陆道纲教授团队多名研究生参加本次学术会议。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