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光学工程 >>> 光学仪器及技术 >>> 生物医学光学 >>>
搜索结果: 31-45 共查到知识要闻 生物医学光学相关记录56条 . 查询时间(4.147 秒)
近日,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李乐乐课题组在乏氧肿瘤诊疗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Engineering of Upconverted Metal-Organic Frameworks for Near-Infrared Light-Triggered Combinational Photodynamic/Chemo-/Immunotherapy against Hypoxic Tumors”以封面...
受激辐射损耗(STED)荧光显微技术是德国科学家1994年提出的。经过20多年的发展,STED显微镜已经成为微纳光学成像检测领域最为强大的工具。其无与伦比的高分辨率使得人类能够突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郑炜研究员团队与南京大学吴培亨院士团队合作,成功研制出首台近红外二区荧光介观成像系统,成果论文"Depth-resolved NIR-II fluorescence mesoscope"发表在Biomedical Optics Express期刊上。该期刊是由美国光学学会主办的生物医学光学领域旗舰期刊,当前影响因子3.91,在全球95本光学类SCI期刊里排名第15...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王强斌团队前期基于高组织穿透深度、高时空分辨近红外II区荧光影像技术发展了Ag2S量子点-多肽自组装体系,有效放大检测目标的荧光信号,实现对0.2 mm直径的肿瘤转移灶精准检测 (Angew. Chem. Int. Ed. 2019, 58, 11001-11006.);同时针对“always-on”荧光探针面临的低检测特异性和灵敏度问题,构建了靶标分子选择性...
埃隆·马斯克展示的脑机接口系统曾引发刷屏。如果不只让脑机相连,而直接实现脑与脑的信息传输,又会怎样?科技日报记者24日从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了解到,该中心罗敏敏实验室利用光纤记录和光遗传学激活技术构建了一个光学脑—脑接口,在两只小鼠间实现了高速率的运动信息传递,从原理上验证了脑—脑接口跨个体精确控制动物运动的可能性。研究结果发表在《中国科学:生命科学》杂志上。
近年来,纳米光热疗法因其低侵入性、良好的时空可控性等优势,已成为肿瘤治疗领域的研究热点。在众多纳米光热材料中,二维纳米材料(某一维度小于100 nm的超薄纳米材料)由于其独特的热、光、电、磁等物理化学特性,在光热治疗以及光热治疗协同的癌症治疗中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近日,我校刘惠玉教授课题组以Minireview形式总结了近五年来包括石墨烯、黑磷、过渡金属硫化物、过渡金属碳化物和氮化物以及钯片在内...
近日,我校刘惠玉教授团队和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分子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马洁、袁伟研究员团队合作,开发了一种可降解碳-二氧化硅纳米复合材料(CSN),可在生理介质中实现无酶降解并具有光热/光动力和激活树突状细胞的免疫佐剂性质,实现高效抗肿瘤治疗。相关成果发表于ACS Nano(DOI: 10.1021/acsnano.9b06168),并被遴选为当期的Supplementary Journal C...
近期,我校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育部前沿科学中心郭志前教授和朱为宏教授课题组在近红外荧光染料构建生物分子检测平台的研究中取得了重要进展,相关阶段性研究成果分别发表于《自然-通讯》与《德国应用化学》。
2020年3月4日,南方科技大学-悉尼科技大学生物医学材料与仪器联合研究中心主任、南科大生物医学工程系讲席教授金大勇合作研究团队在《自然》上发表以“功能化纳米材料单颗粒光谱学”(Single particle spectroscopy for functional nanomaterials)为题的综述展望。文章概述了历年来不同类发光纳米材料在单颗粒层面的光谱学研究进展,回顾了从单颗粒光谱学技术中...
基于高效率和无创性等优势,光热治疗在肿瘤治疗领域显示出巨大的应用潜力,因此,近红外光热材料和光热治疗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迄今为止,研究者已经开发了各种光热治疗剂,但是目前开发的光热治疗剂主要在近红外一区(NIR-I)生物窗口中具有活性。近红外二区(NIR-II)激光,波长范围为1000~1350 nm,其具有更强的生物穿透性而在光热转换中具有更大的临床转化前景。
近日, 2019年天津市优秀博士论文评选获奖名单揭晓,经过学校推荐和天津市专家组会议评选,天津市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审议并通过,天津大学共有36篇博士学位论文获评。经评选,生命科学学院常津教授指导的2014级博士研究生郑斌的博士学位论文《稀土上转换纳米光控系统构建及其生物医学应用初探》获得2019年天津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2019年,我校化学化工学院毕红教授团队在碳点基磁共振成像(MRI)照影剂、肿瘤的光动力治疗(PDT)光敏剂以及碳点的光活化行为研究方面取得一系列喜人进展。毕红教授团队设计出一种氟、氮双掺杂的碳点,其结构易于与Fe3+形成一个稳定的络合物(Fe3+@F,N-CD),该络合物在细胞和小鼠肿瘤部位具有较高的纵向弛豫率和较强的核磁共振成像对比度(图1)。这种络合物的有效利用将使对癌症进行体内可视化监测成...
解析大脑中复杂的神经结构是神经科学的挑战之一。为了揭示整个大脑中不同功能的神经元的分布特征,需要在宏观尺度的全脑上进行单细胞水平的三维成像。创建如此大规模的全脑数据集也对当前的三维光学显微成像技术提出了很大的挑战。近日,华中科技大学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费鹏教授课题组联合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朱䒟教授课题组在《先进科学》(Advanced Science)上发表题为“Fast, 3D Is...
日前,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降雨强研究组与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沙印林课题组合作,设计合成了一种新型纳米发光材料,基于该类金纳米簇的双光子动力疗法具有空间选择性高,安全、高效,不需要避光期等优点,在肿瘤治疗尤其是脑胶质瘤、实体瘤治疗方面具有很好的临床转化前景。相关研究成果已申请发明专利2项,近日在线发表在国际纳米科技期刊《美国化学学会纳米》(ACS Nano)上。
光动力学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 PDT)是通过肿瘤组织对光敏剂的选择性吸收和滞留,利用特定波长的光来激发光敏剂产生活性氧自由基(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来杀伤肿瘤细胞,从而达到治疗目的。与传统的放、化疗相比,光动力学疗法具有极高的时空选择性,对身体整体损伤小,且不容易产生耐药性,在肿瘤治疗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临床在用的光敏剂...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