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光学工程 >>> 光学仪器及技术 >>> 天文光学 >>>
搜索结果: 16-30 共查到知识要闻 天文光学相关记录184条 . 查询时间(2.638 秒)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与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研究人员合作,发现光学波段的信号可以作为探测热木星大气逃逸的探针。国际著名期刊《天体物理杂志快报》发表了这一成果。早在2003年,人们通过观测远紫外波段的信号,发现离主星很近的热木星大气中处在低能态的较冷氢原子以一种剧烈的形式向外逃逸。这种逃逸可对行星演化造成严重影响。“近几年,人们在光学波段成功探测到行星大气中较热氢原子对主星遮挡时产生的微弱吸收信号,如氢的...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博士研究生闫冬冬及其导师郭建恒研究员与合作者美国亚利桑那大学黄辰亮博士等通过模拟热木星WASP-121b 在光学波段(Hα)的透射光谱,推断出这颗行星周围存在膨胀且逃逸的热中性氢气体。近期,这一成果发表于《天体物理杂志快报》(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
2020年12月20日,冷湖观测基地首台科学级光学望远镜50Bin在赛什腾山海拔4200米观测点成功安装并实现科学观测。50Bin是第一个到达冷湖天文观测基地4200米观测点的科学级望远镜,由西华师范大学与国家天文台合作的50厘米双筒望远镜。经过精确调焦后,得到第一幅图像,测量显示,星象的半高全宽是0.68角秒,意味着“天文大科学装置冷湖台址监测与先导科学研究”重大专项取得了重大阶段性进展。科学家...
第谷超新星是少数肉眼可见的超新星之一。记者10日从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了解到,该台焦承亮副研究员和厦门大学薛力副教授团队合作,通过三维数值模拟揭示了第谷超新星前身星的吸积过程。第谷超新星是一颗著名的Ia型超新星,Ia型超新星作为“标准烛光”在宇宙学测距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被成功应用于宇宙学常数的计算,此外它们对于星系化学演化的研究也非常重要。
近日,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参与LAMOST运行维护的研究团队根据多年的望远镜维护经验,结合人工智能在各类领域内的广泛应用,提出了一种望远镜性能监测的新方法。该方法基于望远镜终端仪器获得的星像形状与望远镜性能之间的深刻复杂的对应关系和新前沿机器学习的相关算法,可以充分利用望远镜获得的星像进行训练和测试,实现了望远镜光学成像性能的高精度实时监测,并在我国天文类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郭守敬望远镜LA...
2020年12月17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大口径光学技术研究室承制的FASOT-IFU端面抛光项目通过出所验收。面对研制周期短、抛光工作量大、抛光端面光洁度高等特点,项目组制定周密的研制计划、编制高效抛光工艺,完成14个端面抛光。经测试小组利用高倍显微镜对共计8064根光纤表面逐一进行测试,良品率高达99.963%,图1、2分别为阵列端和其中一个狭缝端抛光效果图。
近日, 中国科学院南美天文研究中心、国家天文台中智天文联合研究中心王灵芝博士带领国际合作团队,基于多个国际一流设备的多波段时域数据,详细研究了一颗近邻Ia型超新星SN2017cbv,获得了单个超新星的最完备光变曲线模板和光谱模板,为后续超新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参照和依据。目前超新星观测主要在光学波段开展,长时标红外监测数据尤其是极早期的数据非常珍贵。本工作首次发布了超新星长达140天的光学红外8波段...
近日, 中国科学院南美天文研究中心、中科院国家天文台中智天文联合研究中心王灵芝博士带领国际合作团队,基于多个国际一流设备的多波段时域数据,详细研究了一颗近邻Ia型超新星SN2017cbv,获得了单个超新星的最完备光变曲线模板和光谱模板,为后续超新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参照和依据。目前超新星观测主要在光学波段开展,长时标红外监测数据尤其是极早期的数据非常珍贵。本工作首次发布了超新星长达140天的光学红外...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天文光子学团队在超高分辨超高定标精度光谱技术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该团队以虚拟成像相位阵列(Virtually Imaged Phased Array,VIPA)作为主色散元件,以激光频率梳作为波长定标源,在实验上获得的光谱分辨率为106万(~0.6皮米),短时标波长定标精度优于10厘米/秒;由于仪器目前未做任何温度和压力控制,6小时双通道同步定标精度~13...
2020年11月3日,由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文联合基金重点项目“大型天文光学望远镜控制系统智能化研究”(项目编号U1931207)项目组和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合作开发的“大型天文光学望远镜控制系统科研实验平台”研发项目顺利通过了现场验收。
近期,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胡天柱博士、张勇研究员、崔向群院士等人利用LAMOST导星相机数据,结合机器学习算法,提出了一种望远镜性能监测的新技术,该技术可以实时监测望远镜的性能,确保其以最佳状态投入观测,从而提高仪器的观测和维护效率。这为产出大规模高质量光谱数据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最佳的性能状态是确保望远镜高效观测运行和高分辨成像的关键因素。实时全面地监测和跟踪望远镜的性能状态是望远镜维护工作...
近期,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课题组相关人员克服前期疫情的不利影响,成功完成了2.4米大型镀膜设备改造并顺利通过验收。该设备的改造成功可以为大型天文望远镜建设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保障。截止目前课题组利用该设备已成功完成多块大口径光学镜片光学薄膜的制备,包括金属反射膜、增强型金属反射膜以及碳化硅反射镜改性层的制备。设备最大可以为直径1.7米的大型光学镜片提供各类光学膜层的制备。
2020年11月18日,经1个多月修复,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安光所直径2.2米大型真空镀膜机重新焕发生机。当日,一块直径1.04米非球面抛物面光学镜片金属铝膜在该镀膜机里完成制备,镀膜镜片将装载于天文望远镜上使用。
2020年11月13日清晨,在太阳尚未升起、月亮仍悬于天空的时刻,北京南面低空出出现了罕见天象“新月抱旧月”,而更令人惊喜的是,天空中还同时出现了“金星合月”的浪漫天象,这种天象中的其妙景观仿佛谱写了一段专属于13日北京清晨的“星月神话”。 天文学的浪漫有时候可能来自于人们遇见罕见天象时的惊喜,而当真的出现奇妙天象时,有的人会拿出手机试图记录下眼中烂漫的瞬间,有的人则可能用望远镜追寻更遥...
在优质天文台址建设天文观测基地,是保障天文学和空天观测设备有效运行的关键基础性工作,直接关系到国家天文或空天观测重大设备的投入决策和长远的发展战略。地处新疆西南边陲的帕米尔高原地区,在光学、红外和太赫兹波段天文学观测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优势,是我国境内潜在的优良天文台址的分布区域之一。为深入挖掘帕米尔高原地区天文台址资源,新疆天文台光学天文与技术应用研究室选址工作队科研人员近年来一直坚持在高...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