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光学工程 >>> 光学仪器及技术 >>> 近场光学及纳米检测技术 >>>
搜索结果: 136-150 共查到知识要闻 近场光学及纳米检测技术相关记录338条 . 查询时间(2.121 秒)
2022年10月21日,中国科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陈春英研究组、杨蓉研究组,在二维材料用于多模式肿瘤治疗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Versatile BP/Pd-FPEI-CpG Nanocomposite for "Three-in-One" Multimodal Tumor Therapy为题,发表在Nano Today上。
获取纳米颗粒定量化形貌信息,是科学家研究纳米颗粒材料性能的重要科研途径,对于推动纳米颗粒材料创新十分重要。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是表征纳米颗粒材料形貌的重要工具。然而,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产生的图像,会因为较大的背景干扰和庞大的纳米颗粒数量,使获取纳米颗粒材料形貌信息变得困难。如何在海量而复杂的图像中实时准确地自动获取纳米颗粒定量化形貌信息成为挑战。
碳载单原子催化剂在多相催化领域受到广泛关注。但是,在碳载单原子催化剂合成过程中,大量单原子被嵌入到碳基底或微孔孔道中,引起传质限制,导致催化性能降低。另外,碳载单原子催化剂通常是以纳米/微米级的粉末态存在,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添加胶黏剂,通过压片、挤条等手段成型,这一过程会导致催化剂孔道堵塞,活性位点包埋,大幅降低催化剂的效率。
实现“双碳”目标的时代背景下迫切需要发展高效电能存储技术,锂离子电池作为最先进的电化学能源储存器件之一,在便携式电子设备及电动汽车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其中高镍正极材料由于具有高容量和低成本的特点,是最有前景的高比能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之一。然而高镍正极材料严重的界面副反应与充放电过程的体积形变导致容量衰减快、安全性差与机械失效等问题,严重限制了其大规模商业应用。纳米晶粒长大成微米级单晶颗粒,不仅能够...
将纳米尺度结构单元集成为同质异相(多形体)结构不仅能表现优于纯物相的性能,还可以带来奇特的物理化学特性,从而为优化半导体材料的光电化学转化性能提供一种新策略。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纳米合成化学的发展促使了一系列组分形貌各异的多形体结构的出现。然而,这类多形体结构受结晶生长规则限制,其材料种类非常有限。
2022年9月7日,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生物医学与健康学院董志强教授团队和苏州大学程亮教授团队合作在Advanced Science发表题“Titanium Sulfide Nanosheets Serve as Cascade Bioreactors for H2S-Mediated Programmed Gas–Sonodynamic Cancer Therapy”的研究论文,报告了...
随着新兴光学技术对微型化、一体化、智能化光学系统的需求与日俱增,大大促进了纳米光电子学的迅猛发展。光学超构表面是一种由亚波长结构单元按一定的排列方式组成的人工二维结构,为光场调控及光信息处理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研究方式。其最大的优点是轻薄和易于集成。然而,这些亚波长结构单元一旦制备完成,便很难再改变其形貌或者尺寸,因而无法对其光学性能进行有效的动态调控,从而限制了其功能及应用范围的进一步拓展。2022...
准确、高灵敏且快速的检测技术(Point of Care Testing,POCT)是疾病诊断、食品安全、环境监测等生命健康相关领域的重要保障。检测技术包括信号(光、电、磁等)产生单元、分子识别单元、信号输出单元三个模块及相关试剂与分析平台,其中,信号产生单元是检测技术研发的核心,主要涉及生物标记探针,其决定技术原理与灵敏度。凭借高灵敏、可视化、无损检测的优势,荧光技术在POCT领域获得了广泛的认...
铀元素是核产业不可或缺的放射性战略金属资源,但我国陆地铀储量较为匮乏,大约90%的核燃料依赖进口。海水中铀存量高达45亿吨,是陆地铀储量的1000倍以上。在海水中提取铀元素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相对于传统的化学沉淀、溶剂萃取及蒸发法,吸附法具有效率高、成本低、易操作、二次污染风险低等优点,但是海水铀浓度极低(仅大约3 ppb),且背景盐浓度高,竞争离子众多,目前海水提铀吸附剂存在吸附...
2022年8月19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联合北京化工大学,发明了一种新型DNA四面体纳米荧光探针,并成功应用于大蒜素对机体氧化还原水平的调控能力及机制研究。相关成果发表在《今日纳米(Nano Today)》,并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大蒜素是由大蒜中的蒜氨酸酶催化蒜氨酸,经分解合成而形成的一种有机硫化合物,因其独特的化学结构,具有调控生物体氧化还原作用的营养活性。
2022年8月12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成生物学研究所材料合成生物学中心于寅副研究员团队与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石胜良教授团队合作的最新成果以“Blood-brain barrier Permeable nanoparticles for Alzheimer's disease treatment by selective mitophagy of microglia”为题在线发表于...
在液体活检的研究中,基于表面上皮标志物(EpCAM和CK)的循环肿瘤细胞(CTC)检测策略虽然应用较为广泛,但仍然存在许多局限性。研究表明,CTC 中的肿瘤相关 miRNA与癌症的发生和发展具有高度相关性,具有成为肿瘤表征和鉴定标志物的巨大潜力。目前,高通量地针对单个CTC在活细胞水平开展原位分析,并进一步实现多个miRNA的同步分析,仍然是十分具有挑战性的工作。然而,新型的二维纳米材料——金属有...
2022年7月16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的阳丽华课题组在国际学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了题为“Nanoparticle Elasticity Affects Systemic Circulation Lifetime by Modulating Adsorption of Apolipoprotein A-I in Co...
氢气 (H2) 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气体,具有优异的生物安全性、高组织渗透性和自由基清除能力,是一种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抗氧化剂。然而,目前仍缺乏用于炎症性疾病治疗的便捷、高效的制氢策略。
2022年7月6日,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固体物理研究所能源材料与器件制造研究部秦晓英研究员课题组在Cu2SnSe3材料体系热电性能调控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人员通过在Cu2SnSe3化合物中构建高密度堆垛层错与内生纳米针(nanoneedle)来散射中低频声子并大幅提升了其热电性能,使得Cu2Sn0.88Fe0.06In0.06Se3-5wt.%Ag2Se样品的热电优值ZT在848K时高达1.61,相关...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