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光学工程 >>> 光信息技术 >>> 光通信器件与系统技术 光电成像技术 显示技术 光存储与记录 全息技术和三维成像 光计算 自适应光学 光电信息处理
搜索结果: 151-165 共查到知识要闻 光信息技术相关记录659条 . 查询时间(7.392 秒)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吴南健研究员、刘力源研究员带领的技术团队长期致力于高速成像芯片研究,并取得一系列重要进展。采用梯度掺杂光电二极管和非均匀掺杂传输管沟道的新型像素结构,有效降低电荷转移路径中的电荷势垒/势阱、电荷反弹效应和光电二极管中电荷残留,减小了拖尾现象。采用低功耗设计的像素信号读出电路阵列,降低了图像传感器芯片的整体功耗。研制出1000帧每秒高速低功耗CMOS图像传感芯片,发表相关方向学...
2022年7月26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第二十三届中国专利奖获奖名单》,根据《中国专利奖评奖办法》,第二十三届中国专利奖共评选出中国专利金奖获奖项目30项,中国外观设计金奖获奖项目10项,中国专利银奖获奖项目60项,中国外观设计银奖获奖项目15项,中国专利优秀奖获奖项目791项,中国外观设计优秀奖获奖项目52项,其中有26项电子元器件相关专利进入获奖名单。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祝宁华院士和李明研究员带领的研究团队解决了光电振荡器集成化与谐振模式调控的难题,在新型和集成化光电振荡器的研发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团队突破了光电振荡器模式建立时间的限制,实现了快速扫频微波信号的直接产生。在光电混合振荡系统中首次观测到宇称时间对称现象,并基于该机理研制出无滤波器、单模工作的光电振荡器。提出了环腔开放的新型随机光电振荡器,利用随机分布的瑞利散射作为反馈机制...
2022年7月7日,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前往会员单位聚束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走访交流。
通信用半导体激光器技术专有性强、工艺复杂度高,至今仍是技术壁垒高、行业垄断性强的高技术领域。我国在光通信模块和系统领域逐渐走在世界前沿,但在高性能光芯片领域,依然主要依赖进口。半导体所王圩院士团队长期致力于通信用半导体激光器芯片的研发,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团队在我国率先研制出1.3微米/1.5微米波段激光器和应变量子阱动态单模DFB激光器,使半导体所成为我国通信波段半导体激光器及集成器件的核心...
近日,长飞光纤光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飞公司”)助力中国移动研究院取得800G 2000km和少模光纤400G 200km长距离传输2项世界记录,基于此两项重大研究成果,长飞公司与中国移动研究院合作发表的论文,被全球光通信领域顶级学术会议ECOC录用。
2022年7月13日,精密测量院徐富强研究团队基于新型基因编码生物磁共振成像技术,首次实现特异类型神经元网络的在体检测。相关成果在影像学顶级期刊《神经影像》(Neuroimage)上发表。大脑包含上千亿个神经元,通过数以万亿个突触建立起复杂的神经网络用于细胞间通信。神经网络的复杂性对于处理大脑中的信息和指导行为至关重要。因此,神经连接的阐明和可视化对于解析大脑功能和疾病至关重要。基于病毒的脑网络示...
近红外二区荧光成像因其更高的组织穿透力、更低的生物组织自荧光和更高的信噪比,在生物医学研究中受到越来越多关注。作为荧光成像的重要组成部分,近红外二区荧光染料的研发备受研究者重视。特别是近年来广泛研究的电子供体-电子受体-电子供体(D-A-D)类小分子近红外二区(NIR-II)荧光染料,展现出很多优越性质。但目前大多数报道的小分子NIR-II有机荧光分子常为疏水性,限制了其蛋白标记等应用。生物成像应...
定量磁共振成像(Quantitative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qMRI)可以获得多种人体组织的参数图像,近年来逐渐被应用于对临床疾病进行精准医疗和疾病量化分析。 然而,目前qMRI仍然存在瓶颈问题:①因为采集时间过长,导致成像易受患者运动干扰;②因为图像质量不足,导致还未仍未实现大规模的临床应用。针对这些瓶颈问题,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劳特伯生物医学成像研...
近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生物物理室科研人员在长枝木霉重离子诱变选育及产酶机理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生物质能源领域期刊Biotechnology for Biofuels and Bioproducts上.
系外行星与宿主恒星的光强对比度相差悬殊,通常在10-6-10-10量级,且两者角距离多在一个角秒以内,对应仪器几个衍射限(λ/D),这需要星冕仪充分发挥作用才能够直接获取系外行星的图像,进而打开行星大气光谱的研究窗口。在地基天文观测中,超级自适应光学系统(ExAO)能够将波像差校正到极限,从而保证星冕仪对恒星光抑制作用发挥到极致,这包括对大气扰动引入的动态波像差的实时校正(频率高达上千赫兹)和系统...
红外二区荧光成像(1,000-1,700 nm)是近十年来发展的先进光学成像技术,已成为基础和临床研究的重要工具。应用该技术可实现无创、高时空分辨率的蛋白、细胞、血管、肿瘤的跨尺度分子成像。发展高亮度、特异性靶向的近红外二区荧光探针是该领域的热点和难点。
具有聚集诱导发射(AIE)和聚集诱导猝灭(ACQ)效应的双发射有机材料在文献中很少报道,通过调控这类有机分子的聚集程度可以实现多色荧光发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杜平武教授课题组合成了首个具有聚集可调双发射性质的手性双环分子,并与杨上峰教授课题组合作,通过AIE效应实现了圆偏振发光性质(CPL)的增强。这项研究成果近日在国际学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以“An unexpect...
RNA分子具有编码蛋白信息的功能,还是遗传信息传递的重要介质。三维空间上的折叠赋予RNA分子催化、调控、感知和结构支架等功能。RNA结构的算法预测、全局RNA结构图谱绘制、3D RNA结构的分子解析将有助于研究RNA在各种生理和病理过程中的功能及其调控机制。近几年来,已经开发了一系列新技术来解码全基因组体内RNA结构,阐析了新的功能范式,为研究RNA结构介导的疾病发生机理及相关疾病的预防与治疗提供...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