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核科学技术 >>> 辐射防护技术 >>>
搜索结果: 16-30 共查到辐射防护技术 中国相关记录49条 . 查询时间(1.307 秒)
近日,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核安全研究所项目团队针对强辐射场环境智能装备应用,成功研制出国内首款MGy(兆戈瑞)级抗辐射三线译码器芯片,是宇航级芯片抗辐射总剂量1kGy的1000倍,达到了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满足了强辐射场环境工作的智能装备对该功能芯片的抗辐射加固需求,同时也为其他功能芯片的抗辐射加固奠定了研究基础,提高了核工业智能装备和系统在强辐射环境下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近日,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核安全研究所成功研制出国际首款X/γ和中子一体化辐射剂量探测芯片。该芯片可用于涉核领域放射工作场所、人员、环境等辐射剂量监测场景,能够实现X/γ和中子剂量的准确测量,相关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彰显了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的创新研发能力。
2022年10月25日,中科院行政管理局人防办邀请中央国家机关人民防空办公室对高能同步辐射光源(HEPS)项目人防工程进行了竣工验收。
近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所材料中心科研人员及合作方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材料所在钒合金抗辐照性能机理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相关成果发表在核聚变TOP期刊《Nuclear Fusion》上。
辐射物理、辐射防护及安全学家,主要从事辐射防护、辐射探测技术研究。1926年11月生于北京。194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质子是空间辐射环境的主要成分,其引发微电子器件产生的单粒子效应(SEE)是造成航天器在轨故障乃至灾难性后果的主要因素之一。作为质子SEE机理研究的核心内容,质子SEE截面预测模型对于评估器件在空间中的抗辐射性能,进而保障航天器的可靠运行具有重要意义。近日,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核物理研究所辐射效应研究团队开发出一种新的质子SEE截面预测模型,并通过实验证实了其可靠性。
2022年5月11日至13日,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举办放射性环境影响评价方法(MEREIA)项目案例研究会,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核安全研究所环境影响评价研究室书记陈春燕以视频形式参加并作研究案例报告,为含天然放射性污染物退役工程的环境保护工作和辐射安全监管提供了良好的经验反馈,为完善我国放射性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作出贡献。陈春燕也是本次会议唯一作报告的中国代表。
氮化物涂层具有高硬度、高热稳定性以及优异的抗摩擦磨损、耐腐蚀性能,作为反应堆结构材料表面防护涂层材料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但是,堆内强辐射场可能会影响涂层材料的服役性能。
近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材料研究中心微束技术与应用室研究人员在DNA损伤修复蛋白动力学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相关成果发表在Biophysical Journal上。
高熵碳化物陶瓷是由五种或五种以上陶瓷组元形成的固溶体,具有优异的抗高温蠕变、耐腐蚀、抗氧化性能,以及潜在的抗辐照特性,有望作为先进核能系统的候选结构材料。
近日,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成功研制我国首个快堆乏燃料运输容器,并通过在1:1原型样机上验证试验,完成了设计定型工作。这标志着我国已掌握快堆乏燃料运输容器的设计和制造技术。长期以来,快堆燃料组件因其独特的结构形式以及乏燃料组件的特殊性,在国内尚无适用的运输容器。为此,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核工程设计研究所组织开展了快堆乏燃料运输容器设计和样机制造工作,委托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进行了力学、耐热及强化水浸没...
为进一步推动核应急事业高质量发展,提升核应急能力水平,2021年10月20日,第二届中国(烟台)核应急高峰论坛在海阳市召开,论坛主题为“核应急之核辐射防护研究探讨”。国防科工局核应急安全司副司长黄敏,中国工程院院士欧阳晓平,中核集团首席专家、国家核应急辐射监测技术支持中心主任刘森林等出席,各省市核应急管理机构负责人及涉核单位核应急领域专家代表等近百人参会,共同为中国核应急事业建言献策。中核集团副总...
2021年9月24—25日,第四届中国核学会锕系物理与化学分会学术交流会在绵阳召开,来自国内各大院校、企事业单位和科研机构的百余位专家参会,通过大会报告和专题讨论,深入交流锕系物理与化学技术前沿、基础研究及新发展趋势,探讨未来新的需求及挑战,共享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先进核能系统涉及的机械装备复杂多样,服役于核反应堆运动部件的润滑材料不仅承受运动过程中高温、腐蚀、循环应力以及摩擦磨损,还要面对中子、α粒子以及伽马射线强辐射苛刻环境。材料在这些载能粒子轰击下产生空位与间隙原子等点缺陷,在服役环境及时间诱导下这些辐照损伤演化与积累最终导致材料服役寿命下降并危及反应堆安全运行。因此,理解和掌握核辐照环境下固体润滑材料服役行为对反应堆的设计、安全以及经济运行至关重要。
徐榭教授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核科学技术学院及附属第一医院放疗科教授和博士导师,核医学物理研究所所长,“MED-X医学物理和生物医学工程交叉学科”的双一流建设工作负责人。徐榭教授于1994年在美国Texas A&M University 获得核工程的博士学位后曾长期在美国伦斯勒理工大学核工程系和生物医学工程系担任教授(包括Edward E. Hood 讲席教授),其间曾在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麻省总医院...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