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航空、航天科学技术 >>> 航空、航天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航空器结构与设计 航天器结构与设计 航空、航天推进系统 飞行器仪表、设备 飞行器控制、导航技术 航空、航天材料 飞行器制造技术 飞行器实验技术 飞行器发射、飞行技术 航天地面设施、技术保障 航空、航空系统工程 人机与环境工程 航空、航天科学技术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91-103 共查到航空、航天科学技术 运载火箭相关记录103条 . 查询时间(0.153 秒)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创建于1957年11月16日,世界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任第一任院长。研究院已形成了研究、设计、试制、生产和试验的研制实体,成为中国最大的火箭研制基地,下属10个研究所,两个中心,三个公司,两个工厂,一个医院,其资产规模达100多亿元,占地530多万平方米。研究院,曾培养过17名两院院士,现有职工20000余名,其中高中级技术人员8000余名。研究院研制生产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从...
我国将在7至8年内制造出用于发射空间站的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这是正在参加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运载火箭系统原总指挥黄春平2007年3月6日向新华社记者透露的。
英国《防务新闻》2006年8月23日报道:ATK公司已收到美国空军实验室2200万美元的合同,用于开发复合材料自动化技术以提高重型复合材料运载火箭的性能,降低制造成本。位于犹他州Clearfield以及密西西比州Iuka的ATK公司将负责实施这项一次性运载火箭的自动化生产合同(LAPELS)。LAPELS计划内含有17项特殊倡议,包括低成本模具、纤维缠绕技术、综合化健康监控、热防护系统以及铺带等。
2006年8月4日,由副院长鲁宇率领的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航天一院)代表团一行10余人来校访问交流。在南三楼二楼会议室,副校长王延觉及相关单位代表与来宾进行了座谈。围绕相关学科和领域的研究,双方进行了交流和介绍。图像所所长张天序、国防研究院副院长李志强、机械学院副院长史铁林、控制系副主任孔力、激光技术国家工程中心副主任、华工激光公司总经理阮海洪、数控技术国家工程中心副主任、华中数控公司副总经理...
据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简短报道,中国新一代大运载火箭12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2006年7月3日首次600秒试车成功。报道介绍,这种发动机是中国未来运载火箭的重要动力装置,推力比现有火箭提高60%以上。将用于中国载人航天二期工程、空间试验室和大容量卫星等空间飞行器的发射。
俄罗斯战略火箭兵2006年4月22日晚自卡普斯京亚尔发射场成功试射一枚携带了新型弹头的K65M—R运载火箭
日拟研发低成本运载火箭     日本  运载火箭       2006/3/17
科技日报东京2006年3月16日电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日前表示,必须在2006年度内决定是否研制新型运载火箭,以替代目前使用的、成本高昂的M5型运载火箭
我国自主研制的50吨级液氢液氧发动机,2006年1月15日成功在北京进行200秒热试车试验,这标志着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基础动力装置研制取得阶段性成果,将为我国今后发展卫星技术、深空探测和载人航天发挥重大作用。
央视国际2005年10月22日讯 我国正在进行的新一代大运载火箭的研制工作目前进展顺利,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与现有的火箭相比,新一代大运载火箭运载能力提高了将近三倍,这就意味着,一旦这种大运载火箭研制成功,我们现有的卫星,一次就可以发射三颗。随着探月工程的展开,新一代大运载火箭的研制也被提上了日程。探月工程的二期和三期工程要进行落月和返回必须要依靠这种新型的大推力运载火箭。目前,这种大运载火...
莫斯科时间2004年11月8日21点30分(北京时间9日2点30分),俄罗斯航天兵自普列谢茨克发射场成功发射“联盟2”新型运载火箭。据俄航天兵新闻处的消息,这次试验的“联盟2—1A”运载火箭是“联盟2”型运载火箭的第一枚,这次发射主要是检验“联盟2”型运载火箭各组成部分的工作性能。
科学时报北京2004年10月7日讯 国防科工委员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中国绕月探测工程总指挥、国家航天局原局长栾恩杰在今天举行的“第三届中国科学家论坛”上说,近年来,随着国际航天大国相继推出新型运载火箭,我国运载火箭技术的差距被逐渐拉大,特别表现在运载火箭运载能力、可靠性和环保指标及发射成本等方面。
应用细长体摄动理论和边界元数值解法发展了一种适用于计算捆绑式运载火箭气动力的工程数值计算方法。本法可利用已有芯级火箭的气动力数据,加上安装助推器后净增值,得到捆绑状态火箭的气动力,例如法向力、侧力以及力矩等。本法还可分别计算出捆绑状态下芯级和各助推器所受的气动力。对我国C火箭和日本N火箭的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比较,说明该方法能满足方案设计阶段精度要求。是方案设计过程中快速而经济的计算方法。
运载火箭在起飞和着陆时的瞬态载荷和飞行过程中的气动力的随机激励都是宽频带的。在这种环境中安装精密仪器的仪表板若采用过去常规的橡皮减振器减振已很难保证在较宽频带内都能起到应有的减振作用。利用阻尼材料做成的夹层板减振,国内外已做了大量的工作[t~3],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本文针对产品设计中要解决的减振问题,提出了设计思想、计算分析与试验方法。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