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材料科学 >>> 材料科学其他学科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材料科学其他学科 纳米结构相关记录24条 . 查询时间(0.814 秒)
2021年9月13日,由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牵头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生物材料化学信号、微纳米结构及力学特性对非骨组织再生诱导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课题绩效评价在上海召开。
近期,一个由美国加州理工学院(Caltech)牵头的国际研究团队在《自然材料》杂志发表论文,介绍新开发的一种碳纳米结构材料,可有效吸收超音速微粒的冲击能量,同等质量下防护效果优于凯夫拉(Kevlar)复合纤维材料。麻省理工学院(MIT)和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 Zürich)参与了相关研究。
在陕西科技大学王学川教授和刘新华讲师团队等人带领下,构建了一种基于蜘蛛网和蚂蚁触角状的多层纳米结构的仿生多功能电子皮肤,通过摩擦纳米发电机收集生物能量,同时检测压力、湿度和温度。
The unique idea behind 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anostructures, Nanomaterials and Nanoengineering 2017 (ICNNN 2017) is to provide an opportunity for leading academicians, scientists, ...
近期,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研究所环境与能源纳米材料中心在Nb3O7(OH)三维纳米结构可控生长和性能调控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发展了在溶液相和导电玻璃基体上获得高度有序单晶Nb3O7(OH)纳米线阵列三维结构材料的可控制备方法,所获得材料在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和锂离子电池应用方面有好的前景。
近期,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固体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曾雉课题组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核科学与工程系教授李巨(Ju Li)小组以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教授丁泽军合作,在纳米结构核材料离子束初级辐照损伤模拟研究中取得进展,自主开发了“纳米结构核材料离子束辐照的三维蒙特卡洛”并行开源程序IM3D(Irradiated Microstructures in 3D)。相关成果发表在Scientific Re...
2015年11月1日,第一届全国“纳米结构含能材料及其应用技术”学术研讨会(NSEMS WORK SHOP 2015)在我校学术交流中心第一报告厅举行。本次大会由南京理工大学、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化工材料研究所、火工品安全性可靠性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联合主办,南京理工大学承办,旨在提供各研究团队交流和合作的平台,促进NSEMs和Pyro-MEMS的基础研究和技术进步。出席本次大会的有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近期,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固体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孟国文课题组和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教授吴年强研究小组合作,在贵金属纳米结构组装及其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应用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结果以封面论文发表在《纳米研究》(Nano Res. 2015, 8, 957-966)上。
2015年1月17日,中国科学院功能纳米结构设计与组装重点实验室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在福州成功召开。出席本次学术委员会会议的委员有吴新涛、洪茂椿、付贤智、严纯华、李亚栋、江雷等6位院士和曹荣、何丹农、封松林、卢灿忠等4位研究员,国家基金委化学部陈荣处长以及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部分科研骨干和管理骨干也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洪茂椿院士主持。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化学与环境学院郑咏梅教授课题组2010年发表Nature封面学术论文(Directional water collection on wetted spider silk, Nature, 2010, 463, 640-643),随后开展了深入系统的仿生材料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进展,先后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其系列工作为仿生集水材料应用储备了良好的基础。
日益凸显的能源安全与气候变化问题引发了人们对可再生能源的不懈追求, 从而带来储能电池的革命性发展. 高性能储能电池应该具有高能量密度、高功率密度、高安全性能、长使用寿命等诸多特征, 这就要求人们研究开发新型电极材料. 近年来, 纳米材料以其独特的表面效应、小尺寸效应以及量子尺寸效应从而产生强大电荷储存能力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本课题组在过渡金属氮化物纳米复合材料用于储能领域的研究进...
微/纳米结构材料是通过纳米结构单元(如纳米管、纳米片及纳米颗粒等)按照一定的规律组装成的材料。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固体所科研人员利用其结构的特殊性,合成出具有吸附性能的硅酸镁空心球。结果表明,制备具有微/纳米结构的吸附材料能够极大地提高其吸附效果,为下一步开展针对持久性污染物的治理工作奠定了材料基础。相关研究结果申请了中国发明专利,撰写的论文发表在《欧洲化学》上(Chem. Eur.J. 20...
近年来,单一纳米材料的制备技术研究取得了令人鼓舞的进展,但对多组分功能纳米结构的可控制备及其特殊性质的研究,如组分确定、结构有序的纳米结构,却仍然任重而道远。DNA自组装技术具有最可预测和最可程序化的优点,可以通过调节碱基的数量和序列来精确控制双螺旋结构的长度和程序化自组装,因此,DNA结构是一种理想的有效控制纳米结构纳米调控器。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科院专项基金支持下,中科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纳米仿生研究部高雪峰博士课题组通过与厦门大学、化学所等单位紧密合作,在超疏水纳米结构的设计、制备及表面粘附力调控方面取得了新进展,相关研究结果近期发表在《先进材料》(Advanced Materials, 2009, 21, 3799–3803) 上。
利用准二维电沉积法, 通过控制不同浓度的PdCl2溶液和沉积电压, 在硅衬底上制备出了钯微/纳米结构材料, 分别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对沉积物的形貌和结构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 随着溶液浓度和沉积电压的不同, 沉积物呈现出准阵列、“树枝”状和膜状三种形貌, 溶液的离子浓度和生长电势对于沉积物形貌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这些钯微/纳结构材料均由钯纳米颗粒构成, 属于面心立方结构.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