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核科学技术 >>> 核科学技术其他学科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核科学技术其他学科 临界相关记录16条 . 查询时间(0.047 秒)
2021年9月12日9时35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华能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1号反应堆首次达到临界状态,机组正式开启带核功率运行。这是示范工程继今年完成双堆冷试、双堆热试、首次装料后取得的又一重大进展,向着年内并网发电目标再度迈进。山东省委副书记、省长李干杰,中国华能党组书记、董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舒印彪,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陈旭,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原校长王大中,国家能源局党组成员余兵...
针对商用压水堆核电站堆内熔融物滞留(IVR)策略对提高压力容器外表面沸腾换热临界热流密度(CHF)的迫切需求,本文采用冷喷涂技术在铜基体表面制备了一种由针翅凸起结构与多孔涂层相结合的毫米-微米双尺度结构表面,运用稳态池沸腾实验研究了铜光表面和针翅涂层结构表面在朝下不同倾角下的沸腾换热性能。结果表明:朝下表面的CHF随倾角的增加而增大,与铜光表面相比,针翅涂层结构表面CHF至少提高了63%,具有较好...
由于临界热流密度后(Post-CHF)传热区气相传热特性较差,加热壁面将会面临显著的温度升高甚至会被烧毁,因此对于Post-CHF区传热特性的研究尤为重要。为对现有临界后传热模型进行评估和改进,整理出现有均匀加热竖直圆管内向上流动Post-dryout区传热数据库。基于此数据库,对近临界压力区Post-dryout传热现象进行分析,提出新的传热关系式。本文所提出的新的传热关系式对现有数据库的预测平...
日前,由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研制的50千瓦级高温高压微通道紧凑换热器实验样机完成强度密封性能试验,标志着该院在微通道紧凑换热器研制方面取得零的突破,成为国内首个自主掌握的超临界流体用、大功率高效微通道紧凑换热器设计制造整套技术的研究机构。该设备有望替代当前压水堆的蒸汽发生器,发展潜力巨大。
临界水堆是国际第Ⅳ代核能系统论坛推荐的6种第Ⅳ代核电反应堆堆型之一,与现有的轻水堆相比,具有热效率高、系统结构简单、造价低等优点。本文建立了MCNP程序下的超临界水堆堆芯物理计算模型,解决了燃料组件几何结构过于复杂精细难以建模的技术难题,考虑了堆芯轴向冷却剂密度的不均匀分布;以超临界水堆堆芯模型为基础,计算了堆芯径向中子通量密度分布,提出了展平堆芯功率分布的设计方案;计算了堆芯轴向中子通量密度分...
中国核能行业协会首届科学技术奖评选结果于2010年12月27日揭晓,经过初审、专业组评审、媒体公示等程序,评审委员会最终评选出2010年度中国核能行业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3项、三等奖42项。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先进反应堆设计研究团队(FDS团队)主持的“中子学软件与次临界堆概念研究”项目与东方电气重型机器公司主持的“国产首台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站反应堆压力容器研制”项目荣获一...
关于加速器驱动次临界系统(ADS)研发促进我国核能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研究了P92钢在550和600℃超临界水中的腐蚀特性,采用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仪和X射线衍射仪分析了氧化膜的表面形貌、组织结构和元素分布。结果表明:P92钢在超临界水中的氧化动力学大致服从立方生长规律,600℃下P92钢的腐蚀增重和氧化膜厚度均为550℃时的3倍。P92钢在超临界水中形成的氧化膜为双层结构,氧化膜外层富Fe,而内层富Cr。600℃时P92钢氧化膜发生了开裂和剥落,其原因主要在于降温...
研究了304NG不锈钢在550℃/25MPa超临界水中的腐蚀特性。采用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仪和X射线衍射分析了氧化膜的腐蚀形貌、组织结构和元素成分分布。实验结果表明,在550℃/25MPa的超临界水中腐蚀1000h后,304NG不锈钢显示出优越的耐腐蚀性能,其均匀腐蚀增重速率仅为0.01299mg•dm-2•h-1。304NG不锈钢在超临界水中形成均匀致密、但带有疖状腐蚀的...
针对超临界水堆特殊的水物性参数和独立的慢化剂通道设计,对堆芯计算程序PARCS和热工水力程序RELAP5进行了适应性改造。使用改造后的耦合程序PARCS/RELAP5分析了美国超临界水冷参考堆,发现了慢化剂逆向流动和最高功率组件不同于最高外表面包层温度组件的现象,根据这些经验,对中国的超临界水堆分析程序的改进和研发提出了相关意见。
临界水堆作为6种第4代未来堆型中唯一的水冷堆,具有一些独特的特点,受到了广泛重视。本工作以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的常规压水堆子通道程序为基础,开发编制了适用于超临界水堆的子通道程序,并对典型带有慢化剂水棒的超临界水堆燃料组件进行了模拟计算,得到了堆芯子通道内的温度、燃料棒包壳温度、表面传热系数等参数的分布规律。此外,研究了不同超临界流体换热关系式对计算结果的影响,结果显示,各传热关系式的计算结果...
以水为工质、直径1.41mm的喷嘴为实验段,在稳态条件下进行临界流实验,覆盖的参数范围为:进口压力,0.4~22MPa;进口温度,40~371℃;进口含汽率,-3.5~0.98。结果分析表明:在欠热度高于一定值下流动未达到临界条件;在低欠热度和低含汽率区域两相间存在热力不平衡性,在较低压力下,它对临界流率的影响十分显著。将实验数据与均匀平衡模型、Moody模型、Henry-Fauske模型、Bu...
基于已有的棒束临界热流密度数据库,采用COBRA-Ⅳ程序计算得到子通道局部临界热流密度数据库。用人工神经网络(ANN)理论对数据库进行训练,得到基于ANN理论的棒束临界热流密度预测模型。预测模型的预测精度显著高于常用经验关系式的预测精度,其预测值的均方差为5.63%。
在利用解析方法求解反应堆的临界大小时,一般是用条件分离变量法,利用逐步近似来求得的。利用这个方法求解长方体堆时,显得特别繁琐。本文提出了利用图解法来解决三维问题,这使得计算大大的简化。
在Henry模型的基础上,作了一系列改进并对摩擦进行了修正,得到一均匀非平衡模型。该模型比Henry模型计算范围广,可计算初始饱和、欠热液体及进口含汽量不为零的直边入口、直通道、L/D>12的临界流。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