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材料科学 >>> 材料科学基础学科 材料表面与界面 材料失效与保护 材料检测与分杂技技术 材料实验 材料合成与加工工艺 金属材料 无机非金属材料 有机高分子材料 复合材料 材料科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材料科学 地质相关记录79条 . 查询时间(0.559 秒)
环境污染与能源短缺是当前人类面临的两大难题。光催化、热催化、压电催化等技术能够实现污染物净化和清洁能源产出,有望缓解上述问题。但是,光催化受自然环境和地域限制较大,且存在光生电荷复合严重、光利用率低等问题;热催化通常需要高温和贵金属,反应条件苛刻,能耗大,成本高;压电催化需要外力的作用,能量来源较少。热释电材料主要是具有钙钛矿晶体结构的氧酸盐,被用于无线传感器、医学诊断等领域,最近也开始应用于环境...
在生物系统中,将低频和微弱的机械能转化为电能无时无刻地发生着,用于实现信号传导或为其他功能单位提供电能,例如:神经细胞、骨组织,电信号尤其重要,这种耗能极小但又可以有效感知或传递能量的方式十分高效,激发了类似能量转换材料的开发和研究。其相关的压电-介电耦合能量转换,在人造材料和器件中也经常发生,但对其发电特性和机理缺少系统研究。
近日,能源与燃料领域国际重要期刊《Energy》刊发了中国地质大学工程学院蒋国盛教授和蔡记华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Nanoparticle plugging prediction of shale pores: A numerical and experimental study”。该文第一作者杨现禹为工程学院特任副教授,通讯作者为蔡记华教授和蒋国盛教授。
吕福德,男,1963年9月生,副教授,河北地质大学宝石与材料工艺学院副教授,河北省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副秘书长,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理事、鉴定评估委员会委员、学术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级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督导员。
2020年6月4日,国际化学顶级刊物《化学评论》刊发了中国地质大学题为“Artificial Metaphotonics Born Naturally in Two Dimensions (自然孕育于二维材料中的人工超光子学)”的综述性论文。该文第一作者为中国地质大学材料与化学学院特任教授戴志高,新加坡国立大学仇成伟教授、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鲍桥梁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舒杼(Shu Zhu),男,1985年出生,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副导师。任职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材料与化学学院材料系。共发表国际SCI论文4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2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0项,合著专著1本。
潘宝明,1963年5月出生,籍贯浙江金华,博士,副教授,中共党员。 1986年本科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原武汉地质学院)地质系,1992年理学硕士学位,1999年获理学博士学位。多年来主要开展矿物晶体化学、非金属矿物材料研究与应用、成果产业化等方面工作。
栗海峰,男,工学博士,副教授, 1970年10月出生,籍贯山东枣庄。2010年于华中科技大学获材料物理与化学工学博士学位。2006年至2011年6月担任材料化学系副主任(教学),2011年6月担任由原材料技术系与材料化学系合并组建的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副主任(教学)。
曾鸣,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教育背景;2001.9-2004.7 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高分子化学系,博士,导师:张俐娜教授(院士);2005.8-2006.8法国国家农业研究院(INRA),生物大分子材料组成与机理研究中心(BIA),法国研究委员会资助,博士后研究员,合作导师:Denis Lourdin(主任研究员)。
沈毅,男,1973年出生,博士,副教授,1997年在武汉理工大学获硕士学位,2012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获博士学位,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任教至今,2005年起任副教授。主要从事纳米材料、光学功能材料、矿物材料加工工程研究等,在光催化材料、光致变色材料研究与样品开发、矿物功能材料、陶瓷合成与表征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先后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