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化学工程 >>> 化学反应工程 >>> 催化剂工程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催化剂工程 铜相关记录34条 . 查询时间(0.346 秒)
氮氧化物(NOx)是酸雨、光化学烟雾、灰霾等环境污染问题的前体污染物。氨选择性催化还原(NH3-SCR)方法是NOx控制的有效技术之一。目前,以铜基菱沸石分子筛(Cu-SSZ-13)为代表的铜(Cu)基小孔分子筛催化剂因优异的NH3-SCR性能和水热稳定性等特点,已商业化应用于机动车尾气NOx的净化处理。二聚Cu物种是该催化剂体系低温NH3-SCR反应的主要活性位点,而活性Cu物种在分子筛中的笼间...
双金属协同催化是开发高效、新颖的有机反应的有力策略,可以实现一些挑战性的,尤其是单一金属催化剂很难实现的化学反应。另外,阐明两种不同的过渡金属催化剂在反应体系中的演变过程和其催化作用是双金属协同催化研究中重要且颇具挑战性的目标之一。
本发明研发了一类能够在0-160℃,0.1-6MPa催化CO2与环氧烷烃发生环加成反应生成相应环状碳酸酯的新型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的催化剂为金属铬、锌、铜络合的共轭微孔高分子聚合物CMP,其中:CMP-1为一类金属铬络合的高分子聚合物,CMP-2是一类金属锌络合的高分子聚合物,CMP-3是一类金属铜络合的高分子聚合物;用以上不同金属络合的高分子催化剂催化CO2与环氧烷烃在常温常压下反应,得到...
本发明涉及一种含高密度氧空位的光催化剂钛酸铜钙的制备方法及用途,该方法利用一步熔盐法,在合成中通过改变熔盐成分进行形貌和氧空位含量的调控,由金属氧化物为原料,经原料的研磨、煅烧形成高纯度光催化剂、产品煅烧后洗涤处理步骤完成。本发明所述方法具有原料种类少、操作简单、熔盐成分可调、条件温和、工艺简易等特点。通过该制备方法获得的钛酸铜钙光催化材料产率高、分布均匀、不引入其它杂元素,氧缺陷的引入可有效的抑...
本发明涉及一种双钙钛矿型光催化剂钛酸铜钙对抗生素的降解方法,该方法以常用的抗生素—四环素为污染物探针分子,在不同形貌的双钙钛矿型光催化剂钛酸铜钙CaCu3Ti4O12化合物(立方,多面体,纳米棒和八面体)的存在下,通过氙灯照射对其进行降解。降解结果表明,在50min内,其光催化降解的效率可达99%以上,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仪及高分辨质谱分析表明:该类抗生素最终降解为无机盐CO2和H2O。依本发明制备的...
本发明涉及一种黑色TiO2包覆金属铜的纳米光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和应用。该制备方法分为两步:首先是纳米金属铜粒子的制备,包括氧化铜‑氧化铝复合物的合成、氧化铝的去除和纳米氧化铜的还原;其次,在惰性或氢气氛保护下,钛源在金属铜纳米粒子表面水解沉积, 经干燥和真空焙烧得黑色二氧化钛包覆金属铜的纳米催化剂。该方法具有无需表面活性剂即得纳米金属铜粒子、制备成本低的特点。通过本发明方法制得的催化剂可...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金属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王晓明课题组致力于研究多金属物种参与的反应体系,包括通过金属间电子传递、基团转移实现挑战性的转化过程和探究内在规律、仿酶的双多核金属催化剂的开发和金属物种的现场簇集和催化等。2023年10月26日,在该课题组已经取得一定进展的双(多)核金属催化的工作基础上(J. Am. Chem. Soc. 2021, 143, 11799; ACS Cata...
人类既需要合成氨支撑生存,又不断向环境中释放活性氮,导致地表水和地下水层中硝酸盐(NO3–)浓度增加,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近日,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朱庆山、张会刚,联合浙江大学教授陆俊,提出“铁-铜(Fe/Cu)双原子催化硝酸盐法”还原制氨。实验表明,该催化剂可实现92.51%的最大氨法拉第效率。这种双中心和杂原子结合的策略为催化剂的进一步开发提供了新思路,扩展了硝酸盐还原和氨合成的电催...
人类既需要合成氨支撑地球七十亿人口的生存,又不断向环境中释放活性氮,导致地表水和地下水层中硝酸盐(NO3–)浓度增加,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2023年7月12日,过程工程所研究员朱庆山、张会刚与浙江大学教授陆俊合作,提出“铁-铜(Fe/Cu)双原子催化硝酸盐法”还原制氨,实验表明,该催化剂可实现92.51%的最大氨法拉第效率。这种双中心和杂原子结合的策略为催化剂的进一步开发提供了新思路,扩展了硝...
近日,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郑南峰教授、傅钢教授与大连化学物理所杨帆教授(现上海科技大学)合作,在发现引入铜可以大幅提升钯催化炔烃半氢化反应性能的基础上,揭示了铜修饰提升催化活性、选择性和稳定性的三重效应及其分子机制,并通过在金属表面构筑具有微孔的载体层将金属-载体界面催化位点从传统的一维(1D)拓展到二维(2D)。相关成果以“Atomic overlayer of permeable microp...
2021年11月14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碳资源小分子与氢能利用创新特区研究组(DNL19T3)孙剑研究员、俞佳枫副研究员团队,与日本富山大学Noritatsu Tsubaki教授、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电镜技术研究组(DNL2002)刘岳峰副研究员等人合作,成功构建了800℃高温稳定的铜基多相催化剂。合作团队结合磁控溅射(Sputtering,SP)和火焰喷射(Flame spr...
发展了一种合成靛红的新方法,并进行了底物扩展,得到了一系列靛红类化合物。以N-烷基取代的丙烯酰苯胺类化合物为原料,在醋酸钯、碘化亚铜和氧气的催化及参与下,以42%~87%的产率合成了N-烷基化的靛红衍生物。利用该方法制备了23个靛红类化合物,并提出了可能的反应机理。该合成路线减少了保护基的使用,简洁高效。
近日,北京理工大学张加涛教授与陈文星副研究员在催化剂的原子界面调控合成方面,与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的李佳教授以及清华大学李亚栋院士、王定胜副教授团队合作,合成了非对称配位的CuS1N3单位点催化剂,并实现了其在电催化氧还原(ORR)性能方面的突破性进展,相关成果以“Engineering unsymmetrically coordinated Cu-S1N3 single atom sites w...
我校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余颖教授课题组近几年在铜基催化剂用于光催化还原二氧化碳 (CO2)的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目前,全球的能源消耗主要依赖于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然而大量使用化石燃排放出的CO2等温室气体极大地制约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将CO2转化为可利用的化学能源从而构建一个绿色的“碳循环”系统,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良策,也是国际前沿的热点研究方向之一。氧化亚铜(Cu2O)虽然是一...
近日,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材料与能源部的司锐研究员与山东大学贾春江教授、中国科技大学马超博士合作,将催化剂“构效关系”研究与同步辐射X射线结构表征技术紧密结合,在一氧化碳催化氧化反应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提出了氧化铈负载的纳米铜催化剂活性结构物种与其金属-载体相互作用之间的联系,相关论文已发表在《美国化学会·催化》杂志上(ACS Catalysis, 2017, 7, 1313-1329)。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