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相关记录41686条 . 查询时间(1.677 秒)
记者2024年5月12日从中国农业大学获悉,该校生物学院王喜庆教授团队联合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崖州湾种子实验室日前发布了我国首个种业大语言模型“丰登”。
海岸带环境监测中的光学检测技术具有灵敏度高、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但这些技术也会面临海岸带特殊环境样品中的光学背景干扰影响(如色素等)。为了降低环境样品中背景光学干扰的问题,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的张志阳/陈令新团队提出了基于拉曼静默区分子指纹峰的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光谱(SERS)传感新方法,用于色素等溶解性有机质(DOM)环境中的亚硝酸盐检测,并取得显著进展。
2024年5月23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无机膜与催化新材料研究组(504组)杨维慎研究员和朱凯月研究员团队在水系锌离子电池电解质研发方向取得新进展,制备了两面具有不同亲水性、截面具有梯度孔道结构的Janus水凝胶膜,并将其用作水系锌离子电池电解质,不但降低负极水活度抑制析氢反应,而且确保正极侧充足的质子嵌入进而提高电池容量,实现了锌离子电池的长期稳定循环。
2024年5月22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燃料电池研究部醇类燃料电池及复合电能源共性核心技术研究组(DNL0311组)王素力研究员和孙公权研究员团队在高温聚合物电解质膜燃料电池(HT-PEMFCs)高耐久性膜电极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束缚体系量子信息处理研究组与广州工业技术研究院等合作,基于超冷40Ca+离子实验平台,实验探索了纠缠作为一种量子资源对量子引擎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量子引擎在其工作物质处于纠缠状态时能够输出更多的有用功,表明纠缠可作为“燃料”使用。
2024年5月21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化学动力学研究室光电材料动力学研究组(1121组)吴凯丰研究员与程鹏飞副研究员团队在金属卤化物余辉发光动力学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揭示了掺杂对于金属卤化物本征缺陷性质的调控作用,在全无机金属卤化物中实现了蓝色长余辉发光。
2024年5月15日,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装置(HIAF)第三批报装的7座配电站顺利通过测试验收。110kV变电站至HIAF园区配电站的8条10kV外部正式线路顺利启动,7座配电站内所有变压器及高低压设备一次送电成功,各项参数及运行状态均正常。
目前,国内外经汽化冷却烟道后的转炉煤气处置方式主要采用OG法和LT法工艺系统喷水/水雾的方式对转炉煤气进行降温和除尘,导致850℃以下的余热资源完全浪费。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高效洁净燃烧课题团队提出了转炉煤气一次除尘全显热回收节能新技术,实现了转炉煤气显热资源的充分回收利用,使得吨钢蒸汽产量翻番。在此基础上,科研人员针对转炉煤气显热回收过程中的煤气爆炸问题以及锅炉积灰问题开展了研究。
基于硫化物固态电解质的全固态二次电池被认为是最具潜力的下一代新能源体系之一,其中聚合物/硫化物复合薄层化电解质的制备是该类电池大幅提升能量密度和大规模生产的最关键技术之一。特别是干法制造技术因环保、经济效益高、利于制备厚电极并规避有机溶剂等优势,受到广泛青睐。目前,主要基于聚四氟乙烯粘结剂成纤化的主流无溶剂工艺存在粘结性不佳、机械性能差、界面电化学不稳定等劣势。
糖作为生命体系中三大聚合物分子之一,具有远超核酸和蛋白的复杂结构。实现高效的糖结构鉴定和序列解析是开展糖类物质活性与功能研究的基础,是推动糖科学快速发展的关键环节之一。前期工作中,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高召兵联合攻关团队利用基因工程改造后的生物纳米孔描绘了糖官能团的电信号指纹图谱,将纳米孔在糖领域的研究从“糖检测”正式推进至“糖测序”阶段,纳米孔糖测序(nanopore glycan seque...
中国第三代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核心部件——高密度微波互连模组在合肥完成重大突破,成功解决“一根线”的“卡脖子”问题,实现完全国产化。
2024年5月11日至12日,“东华杯”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山西赛区(2024)竞赛在太原理工大学体育馆隆重举办。经过激烈角逐,山西农业大学农业工程学院队伍共获得一等奖5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并获得优秀组织奖。其中,柴箫君和张茜老师指导的“呱呱蛙”,韩小平和宋海燕老师指导的“蝶之旅”,赵华民和孙海霞老师指导的“庄生晓梦”,乔冰和张艳杰老师指导的“皮带夹持式大葱收获机”,赵锐和武...
2024年5月16日,精密测量院黄学人研究团队在光钟大地测量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团队成员在小型化可搬运光钟平台上利用关联谱技术实现超越激光相干性限制的光钟比对测量,证实了该方案在光钟大地测量应用中的显著优势。相关研究成果近期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应用物理评论》(Physical Review Applied)上。
2024年5月16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李晓峰研究团队,基于合成孔径雷达(SAR)卫星遥感影像,构建深度学习模型融合SAR极化信息和图像纹理信息,实现了北极波弗特海域一年冰、多年冰和冰间水道的高精度识别,并建立了波弗特海2018-2022年80米分辨率海冰类型数据集。该成果在遥感领域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环境遥感》(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 IF=13.5)发表。
2024年5月15日,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在南京组织召开了“超支化聚乙烯合成基础油(ETO)的创制及年产3000吨工业化应用示范”科技成果鉴定会。鉴定委员会由华东师范大学何鸣元院士担任主任,南开大学周其林院士担任副主任,还包括中石油兰州润滑油研究开发中心伏喜胜院长等9位专家。与会专家实地考察了超支化聚乙烯合成基础油(ETO)年产3000吨工业化应用示范装置现场,并听取了项目完成单位所做的成果汇...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