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光学工程 >>> 光电子技术 >>> 光子集成技术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光子集成技术相关记录212条 . 查询时间(2.734 秒)
2024年5月13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二维材料化学与能源应用研究组研究员吴忠帅团队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教授吴明铂团队合作,在3D打印石墨烯微型超级电容器研究方面取得进展,开发出适用于3D打印的高质量无添加剂石墨烯油墨,研制出高集成密度、高输出电压和高电压密度微型超级电容器。
2024年5月6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二维材料化学与能源应用研究组(508组)吴忠帅研究员团队和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吴明铂教授团队合作,在3D打印石墨烯微型超级电容器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开发出一种适用于3D打印的高质量无添加剂石墨烯油墨,研制出高集成密度、高输出电压和高电压密度微型超级电容器。
2024年4月30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强场激光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激光微纳加工研究团队在飞秒激光打印太赫兹超表面研究方面取得进展。团队通过空间光调制器对飞秒激光进行空间整形,打印了基于胶囊型的太赫兹全息超表面,实现了太赫兹全息超表面的偏振复用功能。相关研究以“Beam-shaped femtosecond laser printing of quasi-capsule-shaped ...
2024年3月30日8时,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能同步辐射光源(HEPS)储存环R46区段真空系统经过三个昼夜在线烘烤和吸气剂膜激活,降温后4个在线真空计压强全部优于5E-8Pa,达到静态真空设计要求。这一结果标志着HEPS储存环真空系统成功实现了从真空盒、RF屏蔽波纹管、光子吸收器等非标设备的设计加工到磁控溅射镀吸气剂膜、现场安装以及吸气剂膜的在线激活等各个技术环节的闭环验证。
二次无机气溶胶是大气细颗粒物(PM2.5)的重要组分,其快速生成与积累往往是冬季重污染天气出现的关键因素。传统的空气质量数值模式由于输入数据的不确定性和模式内部物理化学机制模拟方案的不完善,导致二次无机气溶胶模拟仍然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近日,瞬态光学与光子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非线性光子技术及应用课题组在超表面非线性光子学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著名期刊Materials Today Nano(IF=10.3),论文第一作者为2020级博士生石文娟。
位于中国东部的特大城市杭州近年来O3污染严重,明确O3污染形成的关键驱动因素对抑制O3恶化至关重要。化学传输模型和传统统计方法在量化气象和排放源对O3形成的影响上各自存在局限性。基于数据驱动方法,开发一种能够快速、准确、全面评估各个驱动因素对O3形成影响的新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对解析杭州或其他城市O3污染成因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2024年3月21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二维材料化学与能源应用研究组(508组)吴忠帅研究员团队受邀撰写了3D打印微型电池的综述文章,系统总结了3D打印在微型电池电极结构、器件构型和系统集成方面的重要研究进展及未来发展趋势。
2024年3月13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硅基材料与集成器件实验室蔡艳研究员、欧欣研究员联合团队,在通讯波段硅基铌酸锂异质集成电光调制器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团队成员利用上海微技术工业研究院标准180 nm硅光工艺在八英寸 SOI上制备了硅光芯片,然后基于“离子刀”异质集成技术(图1),通过直接键合的方式将铌酸锂与SOI晶圆实现异质集成,并通过干法刻蚀技术实现了硅光芯片波导与LN电光...
3D打印又名增材制造(AM),因得天独厚的自由成形能力满足了高端装备和构件对高集成性、多功能性、轻量化、一体化的需求,被认为是制造领域的颠覆性技术。因此3D打印材料在航空航天等领域得到关注和初步应用。然而,与传统制造技术相比,3D打印制备的材料在循环载荷下的疲劳性能普遍较差,制约了其作为结构承力件的广泛应用。因此,如何提升3D打印材料与构件的疲劳性能是国内外学术界与工程界热切关注的焦点问题。
3D打印,又名增材制造(Additive manufacturing,AM),因其得天独厚的自由成形能力极大地满足了高端装备和构件对高集成性、多功能性、轻量化、一体化的需求,被认为是制造领域的颠覆性技术。因而,3D打印材料在航空航天等领域得到极大关注和初步应用。然而,与传统制造技术相比,3D打印制备的材料在循环载荷下的疲劳性能普遍较差,严重制约了其作为结构承力件的广泛应用。因此,如何提升3D打印材...
土地利用/覆被(Land use / land cover, LULC)是生态环境的主要塑造者,利用遥感技术对LULC进行动态监测,定量提取LULC变化信息,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维护地球系统能量平衡的重要研究内容。 
阻变存储器(RRAM)因其高速、低功耗和可扩展性而被广泛用于实现边缘计算加速器。但由于RRAM存在保持特性退化的问题,导致基于RRAM芯片上的网络推理准确率随时间的增大而降低,从而限制了基于RRAM的边缘计算加速器的运算精度。
2024年1月6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深圳先进集成技术研究所李光元课题组,在《纳米快报》(Nano Letters)上,发表了题为Ultrahigh-Q Metasurface Transparency Band Induced by Collective-Collective Coupling的研究成果,并被选为封面文章。 
二维材料的范德华集成为异质结的构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灵活性。堆叠的二维材料之间的层间相互作用可以促进许多物理特性,如可调谐的极化激元、增强的电输运特性、拓扑超导等。与二维范德华异质结相比,一维范德华异质结构(1D vdWHs)表现出进一步的径向约束,由此产生的量子约束效应促进了独特的物理性质。利用纳米管作为模板进行填充是合成1D vdWHs的有效方法。迄今为止,研究人员通过在纳米管一维空腔内填充材料...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